close

另外一個不能不提的角色就是莊凱勛飾演的萬大器。

這個角色基本上是成功的,因為他演到大家都很恨這個角色。
但失敗的是角色設定。

因為身為一個第二反派,沒有讓他壞到底,卻又不好好解釋原因,基本上就是浪費了他前面的精采表現。

舉例來說,第一反派是朱陸豪飾演的部長。這是一個被發現是壞人時,就一直壞到底的角色。他壞的有一貫性,壞到劇終,所以很容易理解他的定位,就是討厭就好了。

但萬大器呢?

壞了11集半,然後在最後洗心革面的成為指控部長的最重要人物,這部分沒問題。因為“不甘心在效力後,還被當作棄子一樣的出賣,甚至要被殺害”是一個有力的轉變原因。

我們可以理解他在這樣的背景下轉投正義陣營,卻不是因為他良心發現,而是因為他要報復自己曾經效死力後卻要把自己也殺害的前老闆。

如果這樣演,就具有一貫性了。

但編劇又畫蛇添足的上演了一段他“過去其實跟邱淳之父—邱達一曾經很好,也會為了老友的安危而力勸他不要淌渾水”……的劇情,這會讓人有一種“原來他以前也是好人啊……”的想法。

但問題是,編劇沒有花篇幅交代他是如何從好人變成這麼壞的人的過程,那在大家搞不清楚中間發生甚麼事的當下,就很難把他在前十一集裡不知道為何這麼壞、這麼惡劣的行為給理解化。

這種沒有壞的很一貫的角色衝突裡,觀眾不知道該恨他還是愛他,這種情節就會回頭削弱了他身為一個強力反派的力道。

套句外國名編劇說的:「讓你知道大白鯊有個受虐不幸的童年,所以長大後亂吃人,會讓你覺得這個反派角色變得值得同情或可愛嗎?」

我想……你就當個沒理由亂吃人的大白鯊,然後讓主角來處理你……會比較好。

要壞,就要像部長一樣從頭壞到尾。
要壞的有苦衷,就要把苦衷交代出來,讓大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。
不然,就讓他壞的純粹一點,會對角色的形塑更有幫助。

不然你又不肯多花篇幅讓大家知道他哪裡好,又不讓他以一貫之地就當個壞人就好,就是讓這個角色變得裡外不是人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另一個想提的角色或劇情則是主角蕭政勳。
這個角色不如第一集那樣單純,但也是擴充失敗的一個角色。
(有趣的是,第一部他是因為心理問題造成睡眠障礙,所以說起話來很疲倦;但不知為何這一部裡的他,也是永遠一個宿醉跟驚魂未甫的樣子......)

第一集的他很單純,就是體制下的受害者,然後因為院方政策,間接揹上醫療過程中的人命,並且為了找出真相而跟葉建德合作。但在第二部裡,他被賦予的使命很大,但卻沒有讓他以更有力的方式或更多篇幅詮釋這些事件。

不只他的生沒有強力作用。因為急救小組本身就是為了虛應評鑑的事才組成;而他又是有點名氣的人,所以被抓來填這個洞,基本上換任何一個醫生來做的效果都一樣。

但就連他的死,都沒有強烈的意義。沒有讓楊惟愉變得更好。她就是哭一哭、消失、去海邊,然後回來出席董事會競選醫院的董事長。

如果今天是在講兩人的愛情故事,這樣的情節就很有力道。但今天講的是醫療環境惡劣與官商勾結,則兩人的愛情既然沒有融入劇情中,就會顯得很格格不入。
(還記得第一部,兩人的感情正是一起經歷調查解謎等事件,才從醫病關係變成情侶關係的嗎?)

他的死也沒有讓醫療團隊變得更好或更壞。因為他不在後,急救小組還是繼續運作,熊崽或其他人就是正常交接後繼續工作(熊崽被勸化,不是在蕭政勳死後,還是生前就勸化了)

而且就算他還活著,醫院也一樣會被降等、急救小組依然會被解散……因為主事的向來是第一、第二反派。

我們可以理解他在約旦傷了腦後,種下死亡的因子;但卻不懂他的死,對這部劇有甚麼正面意義。
難道只是為了把後面的舞台交給熊崽、葉建德等人,所以賜死嗎?

不是說主角不能死;而是身為主角,應該可以有更重如泰山的安排。而不是最後在演唱會裡以鬼魂的方式出現微笑……就能交代過去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角色是藍正龍的外科部主任一角。

姑且先不論好壞人的設定。但從劇情的走向上,他該是跟楊惟愉對抗的院內勢力之一,或許在楊惟愉的努力遷就與尊重下,藍正龍不再是阻力的那一方。

但編劇依然在最後對他做了像是萬大器一樣的事情……讓他的角色定位混淆了。

最後的院內董事會召開的前一晚,急診室主任打電話去拉他這一票時,藍正龍在電話裡說“他對這件事完全沒興趣”,旋即掛上電話。

要是說,他已經對楊惟愉軟化了,那電話裡就不會這麼說。
所以是繼續反對囉?? 但在第二天,董事會上身為決定票的他又倒向了楊惟愉。

在這之前,完全沒有任何劇情交代可以讓人知道他是基於甚麼情況、考量或利害關係,導致於他在最後關頭轉向投下那一票。
難道只是看了董事會上大家的嘴臉,然後忽然生出"康聯不能被外人把持欺負"的想法而決定站在楊惟愉這邊嗎?
如果是,這個角色的思維馬上又變得簡單、淺薄了。

而且投完票後,他又馬上變得開朗明理……(難道是甚麼職位上的酬庸)

嗯,只能說在編劇導演沒有充分描述的情況下,這又是一個讓人摸不透的角色啊。

或許有人會問我為何沒有花篇幅討論女主角沈柔伊(孟耿如),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該說她甚麼好……(嗯……眼睛很漂亮算嗎?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後一集。照理說是把劇情推向高潮後再解決問題;但最後幾個事件的進程快的讓人覺得有點馬虎。

整個最終回就是部長被起訴、大家聽演唱會,醫療小組繼續運作。然後一切就在大家還沒弄清楚劇情、角色、角色之間的關聯中就結束了。

雖然部長再度被約談了,而那些人證物證都傾向於“他很有可能被定罪”,但相對於第二反派萬大器被解決的那麼轟轟烈烈(大概是整部劇的高潮吧),最後大魔王這麼平靜的暗示推定,似乎不成比例。

接著就在還沒有看到他有確定的下場,然後就是大家唱唱歌、蕭建勳的鬼魂回來看演唱會……第二部就這麼畫下句點了。

在回想起整部劇開頭的轟轟烈烈、野心勃勃,這樣的收尾似乎不成比例,甚至虎頭蛇尾。

但嚴格來說。其實就連電影劇本都不一定要有具體結果的。這種被某些人稱為”前後不變”的劇型,常常是主角經歷一連串的事件後,沒有變得更好或更壞,而回到原來的生活。

在劇中,創傷小組在楊惟愉當上醫院董事後,最後還是回復了運作,大家各司其職的做著各自的工作。(但這些是他們本來就會做的,並非是蕭政勳死後大家才進化的)。

這看起來是歸於平靜,但卻不是甚麼事情人物都說明清楚、解決後的平靜,而是在一連串角色不明的情況下結束。

這沒有讓人覺得“看完了,交代得很清楚”,而是“這樣結束了?? 我這幾個月來到底看了甚麼??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個劇情設定的骨幹裡,很多問題是制度面的,要說十幾個人就可以扭轉整個醫療環境的問題,那劇情可能也太不切實際了。從這個角度看來,劇中人物解決了部長、讓醫療團隊回到正常軌道,其實不是很壞的選擇。

只是在角色定位不明下,我們很難在劇情中找出這些角色所作所為的必然關聯。

班鐵翔、莊凱勛、藍正龍和劇中的梁正群(阿和)、比號、阿永(柔伊的攝影師同事)等角色出現的機會不少,但深刻描繪的劇情卻不多,這會讓觀眾集集看見他們,又集集不知道他們在搞甚麼,不只浪費了其中幾個明明可以很厲害的演員的付出,也讓多數角色顯得蒼白,某些角色甚至是可有可無的。

而沒有強有力的角色一起烘托劇情,則舊班底的男女主角與吳慷仁在戲份銳減的情況下無法把戲撐起來;連新捧的主角李國毅、孟耿如等人也無法讓劇情顯得豐富。這就讓野心跨幅都很大的場景與劇情變得支離破碎與空洞。

(其他諸如新手演員們念台詞的力度、表情、背的很不流暢的醫學名詞等等……都讓自己被打回偶像劇的水準,而被大家罵到不行……的種種情況就不窮舉了)

於是結束時,大家在想的可能都是:就這樣結束了?那我要在這裡面回味哪些部分?回味每集都幾乎會出現的饒舌歌?

看完第二部後,再回頭找出《麻醉風暴》來看。

會在比較中發現第一部真的緊湊紮實很多,即使他的人物場景都少了很多,但卻穩健打造出一個小而美,又極具討論性的作品。

那剩下的問題只有一個:為什麼之前在資源相對少的情況下能用6集就把故事說的這麼漂亮;但在掌握更多預算資源,並延攬更多硬底子、新生代演員的加入,甚至連導演都增加兩個的情況下,卻無法用多達一倍的13集篇幅把一個故事說清楚??

這套劇,不能說不好看,畢竟是少見的規格跟題材了。
但我們不跟其它戲劇比,就跟它自己比。

在這樣的前提下,拿後作跟前作比,你會怎麼看待?

.
.
上篇請點這個連結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eeChungYo/photos/a.1623909767832211.1073741829.1586240911599097/2048568515366332/?type=3
.
====
#嘴裡塞滿了東西_往往吃不出真滋味
#回頭想想元素相對簡單的第一集_真的有比較好嗎
====

個人臉書專頁連結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eeChungYo/

每週一、三、五的晚上10點半,一起看、一起想、有瞌睡蟲一起養。
====
如果文章能合胃口,請記得按讚、分享、追蹤、搶先看。
=====

arrow
arrow

    宗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